返回上级
人物介绍
 

人物经历:

1933125日,石钟慈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

1948年,考入宁波省公立中学 。

1951年,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 。

1952年,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转入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读二年级。

1955年,在陈建功指导下完成了单叶函数论的大学毕业论文,并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1956年,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攻读计算数学。

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并参加了冯康教授领导的中国计算数学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被分至计算方法研究室32组,专攻水坝设计。

1965年至198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并担任数学系主任和计算中心主任。

1987年至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工作,并担任中心主任。

1990年,冯康和石钟慈共同努力成立了由计委直接拨款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石钟慈担任室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和理论”二期,担任首席科学家。

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受聘成为浙江万里学院校长。

2015年,因年龄关系卸任浙江万里学院校长,担任名誉校长。

 

科研成就:

石钟慈曾任国家攀登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首席科学家。20 世纪50年代末,建立了一种将变分原理和摄动理论相结合的新算法并算出氦原子最低能态的良好近似值;研究了矩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得到精度很高的上下界估计公式。70年代中期以来,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判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了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它们的理论基础。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区域分解和多重网格法的研究,获得许多很好的结果。90年代后期,研究弹性力学中闭锁问题的有限元方法,成绩显著,居于国际前列。

石钟慈于1981—1983年,1985年,1994年三次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多次访问德、美、俄、日等二十余个国家及地区,主持参与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作大会报告。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06年,获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石钟慈于1988年—1995年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连续担任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四、五、六、七、八届理事长,第九届担任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