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图书馆报:吴文俊:看书是欠前人债,要用写作还
发布时间:2019-04-30 来源: 【字号:  
  
 

 作者:许清   来源于:图书馆报  发表时间:2011年9月2日 

吴文俊,国人也许很少听过这个名字,即使听过也无法想象这位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其实是可以与华罗庚相媲美的。1956年,一位37岁的年轻人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他又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2010年,又有一颗小行星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吴文俊”。他近一个世纪的数学人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杰出成就。但在这里,我们不谈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虽然那可能是全世界接触数学的人都知道),今天我们请已是92岁高龄的吴老,这个数学天才谈谈他读非数学书的事情,这是他目前比较喜欢的消遣。

去吴老家采访这天,北京天气十分闷热。鹤发童颜的吴老拄着拐杖,在门口迎接一群记者。落座后才得知他前段时间不小心摔了一跤,现在手臂上还留下了大片的淤青。问及最近的工作和生活,老先生憨笑起来,那笑,既羞涩又澄净:“主要看小说,每天看,看到晚。”他正在重温《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时候看过,全忘了。”一同采访的记者问:“喜欢福尔摩斯是不是因为数学讲究推理,探案也讲究推理?”老先生连连摆手:“纯粹是看着好玩,跟推理没关系。那么看,就没趣味了。”此时,这位成就显赫的数学家认真端坐在沙发里,样式老旧的四兜短袖,短裤,光脚穿着皮鞋,他的这种随意与数学家的严谨似乎格格不入,但却很真实。

书房曾经是“书海”

 一台电视、一组沙发、一张饭桌、四面白墙,这就是吴文俊院士的家。他的书房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堆满书,几乎没有什么数学方面的书籍。面对如此简单的陈设,前去采访的笔者不免诧异,吴文俊却笑言:“我把所有的数学资料和研究书籍都捐给单位图书馆了,工作的事交给他们了。我老了。”

 几年前他的书房不是这样。吴文俊的家位于北京中关村腹地,朴实无华,简单得近乎简陋。虽有五个房间,但是他的藏书要两三个房间才容纳得下,以前的书架远远不够放的,屋里到处都有书。曾经有个记者见过他的书房后,写出了“藏书为‘史’”的文章。

 吴老说,从小喜欢读书,但书多了也烦恼,最近单位里条件改善,分了一间大办公室,他把暂时不用的书陆续转移到办公室。那时候家里还留下常用的书籍和一些珍本,他还藏有不少在上世纪30年代影印的德文版数学书。上个世纪前叶,德国是世界数学中心之一,从高斯到柯朗出了几代数学大师,柯朗著的《微积分》通俗易懂,这些经典恐怕图书馆都没有了!解放前,学数学的人很少,当年数学书却印得很多,许多德文影印本是那个年代买的。

 吴文俊在他的传记中回忆说,1951年从法国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担任教授、研究员。原来住五间一套的房子,“文革”开始房子被占,五间变成两间,不但处理书还要处理家具,收废品的不愿意要精装大部头著作,嫌太重压秤,他只好在家里心疼地把硬壳封面一本本撕掉,剩下书芯八分钱一斤卖掉。那些影印本的德文著作却一直舍不得卖,放在箱底保存下来,现在研究数学史正好派上用场。吴老调侃说:“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卖书不稀罕,家家都一样,幸好真正有用的书留了下来,没有伤筋动骨!”即使在“文革”最乱的时候,吴文俊仍爱逛书店,只是书架上除了《金光大道》、八个样板戏外,空空如也。

 吴文俊还爱看历史书籍,他说自己对历史了解全凭章回小说、演义故事。他也喜欢看近代历史书籍,读了不少解放战争的书籍,而且一边读一边评判。

 读史书成数学史家

 吴老从前的书房里,西面墙高大的书柜里装着专业书籍和平时常读的历史书籍、人物传记以及一些常用的工具书和文学作品。《最新世界地图集》和他自己以前的著作《可剖形在欧氏空间中的实现问题》也摆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我常翻出自己的一些书和现在国内外新出版的有着基础科学前沿内容的学术著作,也在思考着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发展方向。”

 读史读多了,吴文俊晚年开始潜心研究数学发展史,收集了大量科学史类著作,他撰写的有关数学史的文章分别收入《吴文俊文集》《吴文俊论数学机械论》中,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数学史学家。吴文俊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系列研究,纠正了一贯以来重西方数学,轻视甚至无视东方数学的数学史观,并依据中国古代数学理念,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开创了由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新领域。提起东方数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吴文俊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向来谦逊的他,这时也忍不住一脸得意,“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着重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这是不同于外国数学的,这种算法式的数学,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在2000年时,吴文俊主编的中国数学史传世之作《中国数学史大系》正卷(共8卷约360万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情况与辉煌成就,作了较彻底的整理与研究,该书“规模之宏,在国内外还从未见过,可谓首创”,向世人展现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喜欢“随便乱买”书

 今年92岁高龄的吴老,平日里还常常喜欢自己一个人“偷偷”溜出去找个咖啡馆,喝上一壶咖啡,问他为什么不要人陪着,他说不想麻烦别人。

 这位鼎鼎大名的数学家最大的嗜好就是看电影,不仅有手举纸钞票苦等退票的“经历”,也有“泡”电影院误了末班车徒步回家的逸事。无独有偶,与吴文俊一同获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共同的爱好使两位身处不同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很快成了知交,和袁隆平在一起时,共同探讨一部故事片的艺术特色就成了最令二人兴奋的话题。他最喜欢历史片,不过‘戏说’类的,他从来不看。

 除了电影外,吴文俊的另一大嗜好就是读书。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随便乱买”,他买的书种类很杂,绝大部分是中外文的数学资料,其余多是与历史有关。为了节省时间,平时他节制业余爱好,在前些年他“读小说也只读短篇,怕长篇误事,耽误时间”。自从书籍捐给单位图书馆后,他也看一些较长的书籍了,前面提到的《福尔摩斯》就是一个例子。

看够了书,要用写作还

近几年,吴文俊和非数学专著非常有缘,先是2002年胡作玄等人著的《吴文俊之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出版,接着2007年,他与葛墨林合著的《陈省身与中国数学》让人们眼前一亮,两年后,由柯琳娟著的《吴文俊传:让数学回归中国》这本书又成为当年的科普畅销书。其实,吴老与书结缘于儿童时代。

 1919年5月,吴文俊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亦为读书人,早年在老家浙江嘉兴乡间教私塾,十分清苦,后因战乱迁至上海青浦县朱家角。

 在吴文俊4岁时,父母便把他送到离家最近的弄堂小学读书,这样的小学很像现在的学前班,既有老师悉心照顾,课程也非常简单,可以有许多空余时间在家。而一向酷爱读书的父亲拥有大量中外藏书,父亲常常指着这些书对他说,那里可比外面好玩得多呢!于是,父亲便由简到繁,把书一本本翻开,先是讲解,后是指导,手把手引领他进入浩瀚的知识海洋,教会和培养了他极强的自学能力。几年过去了,这些中外典籍使吴文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扑在书本上读书”。

 后来大一些,,他一有空就静静地坐着读书,常常坐下来一看就是几个钟头。他也渐渐在广泛的阅读中找到了乐趣,什么书他都喜欢看。很小的时候他就可以背诵《滕王阁序》,升入初中后,他就读了《胡适文存》《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合订本等这些大部头书籍。《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尤其是他喜欢读的小说,历史类的书籍他亦颇有兴趣,当年流行的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他也读了不少种。

经过亲友介绍,在1946年夏他认识了陈省身先生。在陈先生的指导之下,他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当时中科院数学所筹备处规模很小,吴文俊的工作地点就在图书室内。吴文俊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当时,他在图书室兼管图书。这对他如鱼入池中,整天得以泡在书架之间浑然忘我。

一天陈先生忽然对他说,你整天看书看论文已经看得够多了,应该还债。陈先生进而说明,看前人的书是欠了前人的债。有债必须偿还,还债的办法是自己写论文。他只好停下博览群书。写论文与看别人的论文,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脑力劳动。在陈先生的督促之下,他终于逼出了一篇论文。这是一篇习作,算是他的第一篇论文。陈先生把它送到法国的Comptes Rendus上发表,作为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541851 邮箱:wu-commemorate@ams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