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不为得奖而工作”--访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
发布时间:2019-04-30 来源: 【字号:  
  

新华网    2001.02.19    12:47:30

新华网北京二月十九日电(记者江国成)同“现代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相比,今天获得二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文俊教授在中国的名气稍逊一筹。不过,若论起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这位今年八十一岁的数学大师毫不逊色。

一九五六年,年仅三十六岁的吴文俊、钱学森和华罗庚一起获得首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即当时的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奖,奖金为一万元人民币。

鹤发童颜的吴教授走起路来,步履稳健,采访他的年轻记者得快步才能跟上。要不是他那满头白发,怎么也不像一位八十一岁高龄的老人。更令人钦佩的是他那颗年轻的心,和那活跃的思想。

在连续两天接受记者采访之后,吴教授今天更加忙碌:上午参加颁奖大会,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分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下午要参加一个讲座,随后将乘飞机去德国,为明年在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奔忙。

半个世纪前,三十岁的吴文俊就因为在拓扑学研究上的成就蜚声国际数学界。一九五七年,从法国留学载誉回国的第六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吴文峻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更名为院士)。

二十多年前,年近六十的吴教授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的基础上,又转向另一个研究领域--借助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其成果广泛运用于高科技领域。

这使他成为中国使用个人电脑最早的科学家之一。

退休多年的吴教授在学术上依然退而不休,说起话来口齿清晰、思维敏捷。当被问及“打算怎么花那笔巨额奖金”时。他面带微笑地说:“按规定,五百万元奖金中四百五十万元应用于科研,怎么花要同研究部门商量;其余的五十万元奖金属于我个人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在回答是否有意从奖金中拿出一笔成立一个基金,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时,吴教授说,有可能,但不会用他的名字。“我不希望用我的名字,没有必要”。

海内外科学家最近预言中国数学家今后若干年可望拿到诺贝尔奖级的国际学术大奖。对此,他淡然一笑说:“不能为得奖而工作,得奖是因为工作做得好”。

踏进吴文俊教授的家门,简陋的陈设和满屋子的书出乎记者的想象:五居室内没有一样象样的家具,地板和墙壁好象和主人的岁数差不多。家用电器产品除了国产电视机、空调外,就是并排放着的两台电脑。除了儿子的卧室,四间房子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家里装不下了,吴老又将几十本书放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

那些书绝大部分是中外文的数学资料,其余多是吴老喜欢的历史类书籍,《简明宋史》、《红楼梦新探》、《拿破仑传》、《世界军事史》,“只要和历史有关的书,我都喜欢”。

在上海长大吴文俊,初中时对数学并无偏爱,成绩也不突出。到了高中,受老师的启迪,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曾担任中学教师。与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的结识,使得吴文俊开始接触拓扑学,一年多时间即取得重要成果。赴法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在拓扑学研究领域又取得新的成就。

吴夫人评价自己的丈夫是一个“一心搞学问的人”。“家务事他没时间干,也没有兴趣”。说到这次获奖,她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吴教授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女儿均在国外,儿子子承父业,和父亲在一个研究所工作。(完)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541851 邮箱:wu-commemorate@ams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