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吴老不“老”——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素描
发布时间:2019-04-30 来源: 【字号:  
  

新华社北京220日电题:吴老不“老”——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素描

新华社记者 朱冬菊 李斌

如果不是经人介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吴文俊: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如果稍不留意,就会跟不上他的思绪。

219日,吴文俊成为中国首次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得者,500万的奖金,隆重的颁奖大会,使这位国内知名度与其成就极不相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科学家立刻成为中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一)

让我们翻阅一下他的履历:出生书香门第的吴文俊,曾经师从陈省身、埃里斯曼、嘉当等中外数学大师,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上的差距,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吴文俊位于中关村腹地的家,朴实无华,一张陈旧的藤椅,两张旧钢丝床,虽然是五居室,但是满眼除了书还是书,“书”仿佛才是这里的真正主人。吴文俊78岁的老伴陈丕和捧出了珍藏多年的获奖证书: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这是他获得的第8个大奖”。

“我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得这个最高奖。当初看到报纸上的消息,就没想过这个奖会和我有关系。这么重的奖,怎么会和数学有关系呢?”吴文俊至今似乎不敢相信这一切。

“梅花香自苦寒来。”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陈丕和的淡淡数语,却仿佛是吴文俊一生最好的注释:“他是一个搞学问的人,一心只搞学问。”

剑兰、龟背竹……盎然的绿意使房间里充满了温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红木家具虽然略显陈旧,但图案依旧精美,见证着这个家庭的风霜雪雨,见证着吴文俊的攀登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冲击的吴文俊仍然抓紧时间从事科研,思维的力量从未停止。

如果不是得遇良师,数学史上也许会失去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学家。吴文俊从小对数学并没有特别的偏爱,大学二年级更是曾经一度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武姓教师的精彩课程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他的现代数学基础,几乎都是在大学三、四年级自学而成。

大学毕业的吴文俊在中学默默任教了5年。是陈省身的出现,成为他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和陈省身的结识,使他走上了拓扑学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这一领域崭露头角。

多年以后,陈省身评价吴文俊“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工作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及独创性。他从事数学教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贡献卓著……”。

(二)

在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小山研究员的眼里,“吴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科学家,是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我们尊重他不仅仅是因为年长,更因为人品,因为学问。”

事实上,45年前的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就因为拓朴学上的成就,和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过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就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如果换一个人,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是早年就“功成名就”的吴文俊,并没有为“名”所累,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科学研究。

阅读俄罗斯科学家的俄文原文,他是靠字典一个字一贯字查出来的,使用计算机,他是完全靠自己长时间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1976年,吴文俊已年近花甲,在抱孙子的年龄,他却“不可思议”的焕发出青春活力,开始攀越人生里程上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这样解释“数学机械化”:“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数学研究机械化是脑力劳动机械化的起点,因为数学表达非常精确严密,叙述简明。我们要打开这个局面。”

“过去手工计算上千项的证明要几天功夫,现在用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完成。”

回想起当年的开创性工作,他说:“这主要得益于两个客观因素,一是70年代我到北京无线电一厂参加劳动,接触到了计算机,亲身感受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预感到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计算机之于数学家,势将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那样不可或缺;二是当时我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思路启发了我,如果不学中国传统数学,是很难以想象会有数学机械化的突破的。”

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吴文俊和数学界面前。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

1986年,4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一位中国人——吴文俊站在了这一素有“数学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讲台上。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数学家开创的新领域,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向中国学习。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但人们通常把“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吴文俊的工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有3位的获奖工作还使用了吴文俊的方法。一直到最近两年,仍有菲尔兹奖得主在引用吴文俊的经典结果。

他的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刊物上,但却使国外权威刊物不得不打破常规全文转载。

“不容否认,在发现数学机械化之前,对于是否将一生都献给数学,我还曾有过犹豫,但是找到了数学机械化之路后,我就坚定了这个信心。”

(三)

“作为数学家,他非常严谨;作为平常人,他又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高小山的话的确不假:走在中关村的大街上,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衣着朴素、性格开朗的老先生,竟然会是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家,是一位在数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有一次,几位数学机械化中心的年轻人向吴文俊请教长寿的秘诀。他说,我信奉丘吉尔的一句话,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要让生活尽量轻松平淡,不要为无谓的烦恼干扰。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要胡思乱想。

淡泊自守,对名利看得很轻。这也许就是吴文俊长寿的“秘诀”。记得有一次在香港参加研讨,70多岁的吴文俊竟然坐上了过山车,“不知怎么就上去了”。一次在澳大利亚,他竟然“顽皮”地将蟒蛇缠在了脖子上。这些惊人之举,一时间成为数学界的佳话,如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基础研究被称为“好奇心驱动的研究”,也许正是因为这份童心不泯,这份好奇之心,“驱动”着吴文俊在数学王国里自由驰骋,屡战屡捷。

“数学机械化是一项事业,大部分数学领域都有望实现机械化,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头。”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已经后继有人,1990年,中科院数学所就成立数学机械化中心。数学机械化也连续被国家在“八五”、“九五”的重大计划中立项,1998年起,作为国家重点基础性规划项目,吴文俊年仅36岁的学生高小山开始执掌数学机械化的“帅印”,吴文俊在宏观上进行“学术指导”。

“我们这个重大项目前不久刚刚进行中期评估,根据吴老的建议,又新增加了一个方向,力争在‘全局优化’上进一步做些工作。”高小山说。

2000年一年,从澳门到巴黎……吴文俊就参加了四、五个国际会议,有的是做学术报告,有的是做大会主席。

(四)

吴文俊的爱好广泛。年轻时,在法国看了一部苏联电影,从此就被这位《上尉的女儿》把魂“勾”走,成了忠实的电影迷;爱好围棋的他,在黑白之间也许找到了和数学的某种启示,现在的他还不时欣赏电视里的围棋比赛。

吴文俊的生活简简单单,平平常常,虽然有时候工作起来连续几天连轴转,但是加班也仅是“偶而为之”;有时候去附近的书店买买书。

45年前“摘取”自然科学一等奖所获的1万元奖金全都买了国库券,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元奖金有10%可归个人,对于这次获取的50万元个人奖金,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只是说如果要花,那就是买书。

吴文俊家的客厅里,悬挂着199980大寿之际几位学生共同送的一幅对联:南山松不老,东海水长流。

219日夜晚,这位刚刚从颁奖台走下的科学家就立即动身飞往德国,和国际同行共商2002年将首次在中国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并为中国科学家争取更多的大会发言权……(完)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541851 邮箱:wu-commemorate@ams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