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教育培养
      概况
      最新消息
      招生信息
      学籍管理
      学生培养
      课程教学
      学位信息
      毕业就业
      学生组织
      联系方式
概况 现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养 > 概况

199812月,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 作为中国科学院数学领域的四个研究所(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整合成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院至今,数学院不失时机地加强措施,改革创新,在吸引优秀生源、优势学科发展、导师队伍建设、课程规划设置、提倡硕博连读、道德学风教育、开展联合培养等诸多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培养走上了稳定、正规的发展道路,并向新的平台攀升。 

  (一)师资队伍 

作为国内高端数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数学院荟萃一批著名院士和一大批学识渊博、学术造诣精深、在科研、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中担当中坚骨干力量的优秀科学家。现有研究生导师1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和中科院特殊人才计划入选者达90余人。

其中,院士17人:杨乐、万哲先、石钟慈、林群、陈翰馥、崔俊芝、马志明、陆汝钤、严加安、李邦河、郭雷、席南华、袁亚湘、周向宇、陈志明、孙斌勇、张平。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7人: 郭雷、席南华、袁亚湘、高小山、吉敏、贾朝华、张纪峰、周向宇、张汉勤、陈志明、王友德、程兵、汪寿阳、巩馥洲、姚鹏飞、张立群、郭宝珠、曹道民、杨晓光、周爱辉、白中治、张平、张晓、王启华、黄飞敏、李洪波、崔贵珍、杨翠红、戴彧虹、付保华、许学军、田野、张志涛、岳澄波、明平兵、李竞、孙斌勇、郑伟英、闫振亚、刘劲松、赵延龙、张新雨、许志强、李婵颖、王勇、郑维喆、刘歆。

  (二)学科优势 

  数学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同时兼顾应用数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其他方向,在不断加强学位培养点建设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数学院拥有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权;17个硕士点、15个博士点(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统计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运筹学、经济计算与模拟、数量经济学等;以及 “数学系统科学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数学院参与建设的数学、系统科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五个一级学科全部获评A类,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并且由我院牵头建设的数学系统科学均被评为A+,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唯一获得2A+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一级学科 

博士学位授予权时间 

2017年评估 

数学 

1981 

A+ 

管理科学与工程 

1997 

系统科学 

2003 

A+ 

计算机科学 

2011 

A+ 

统计学 

2012 

A- 

  (三)丰硕成果 

  一直以来,数学院作为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秉承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面向世界数学前沿,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基础、掌握基本方法,热爱科学研究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形成了人才成长与学科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许多优秀毕业生为我国数学和系统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他们的杰出成就获得了国家肯定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比如1991年我国学位制度创建十周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表彰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丁伟岳、郭雷、刘嘉荃、谢惠民、余其煌和陈贵强等六人被授予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数学院(含四所合并之前的四个研究所)为国家培养研究生近4000人,近二十年毕业生2500余人。培养了一批从事数学或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和知名国际学者,现有1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博士后): 

  (1)戴元本(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入学,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 

  (2)杨 乐(数学家),1962年入学,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3)马志明(数学家),1978年入学,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丁伟岳(数学家),1978年入学,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5)郭 雷(系统与控制学家),1982入学,200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6)黄民强(数学家),1989年入学,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7)张伟平(数学家),1982年入学,200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8)席南华(数学家),1988年入站博士后,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9)袁亚湘(数学家),1982年入学,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0)鄂维南(数学家),1982年入学,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1)周向宇(数学家),1985年入学,201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2)陈志明(数学家),1986年入学,201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3)张平(数学家),1997年入站博士后,202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在数学研究院历年培养的研究生(含博士后)中,有8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3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四)培养特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二段式培养模式:一年级硕士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下简称为国科大)接受基础课程训练,之后回数学院继续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数学院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了硕士生、硕博连读生、博士生培养方案。在学期间的研究生必须完成所在领域的课程学习,提高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强化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质量要求,鼓励学生做出高水平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与培养 

  吸引优秀生源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数学院成立了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广开思路,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生源质量,例如由院所领导、专家学者带队组成招生小分队,到全国各地高校进行招生宣传、提前招生。采取院长实名推荐、优秀生源计划、大学生实习、大学生数学夏令营、科研创新实践等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录取985211高校学生的比例在80%以上、优良率达90%,录取优秀直博生比例逐年提高,多次获得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2003年制定了学位授予相关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数学学科学位对发表论文数不做具体要求的规定,对学位论文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讨论班、前沿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和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原创性大、涉及面广泛的大问题,避免急功近利,鼓励学生做出高水平有影响的重要研究成果。数学院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中保持着强势,比如在2004-2009年产生了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平均每年1篇,其中2006年数学学科有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学院入选2篇,占1/3比例;2009年数学学科有3篇入选全国优博论文,数学院1篇占1/3;首届至今数学院获有 15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3篇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数学院每年毕业生约130人,其中约70%选择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出国深造,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2、课程教学与资格考试 

  数学院和国科大数学学院联合组建数学学科课程专家组,参照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标准,制定培养方案、设定学位课程体系、编制《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和《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设置了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全面接受严格、规范、系统的高水平训练,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院士杰青等知名学者走上讲台给研究生授课,不少课程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2008年数学院所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统一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平台上开设,并是第一个将博士研究生课程列入其教务平台并实行统一管理。 

  2009年,数学院实行硕转博考核制度,借鉴国外著名大学资格考试相关机制,比如宽进严出,入学后要获取资格qualified)才可以攻读博士学位等等,制定《硕转博资格考试相关规定》、《实施办法》,实行转博分流淘汰制。比如基础数学专业根据学科特点只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不招收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硕博连读生或直博生的学制为五年,入学后的前一至两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由资格考试(考核)的成绩优劣决定是继续从事数学研究还是选择分流。实行资格考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硕转博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工作,并保证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数学院是国科大第一个实行资格考试的培养单位。 

  3、完善制度和宽松环境 

  2003年设定数学院院长奖学金2007年设立优秀教师奖,并制定评审规定及实施细则,用于奖励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研究生和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生指导教师。 

数学院建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包含国家奖学金、中科院院长奖学金、数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业奖学金、数学院学业奖学金,以及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除此之外还设立了冠名奖学金,如中国科学院博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英达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格林奖学金等。2015年,数学院与沙特阿美远东公司签订协议,接受对方捐赠125万人民币设立阿美奖学金,旨在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和研究工作突出的研究生;该项目得到国科大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并经费匹配。2017年中国科学院华罗庚数学中心设立“华罗庚奖学金”,在普通奖助学金之上,每年增加支持2万元,达到硕士每年约5万,博士每年约7万。 此外,数学院自2020年开始设立研究生“卓越奖学金” ,奖学金每人10万元,当年度入选者24人;2021年起整合成“华罗庚奖学金”,2021年度入选者34人,奖学金标准为每人10万元。

  数学院具有从事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的优越环境,拥有全国馆藏最为丰富的数学专业图书馆,藏书逾25万册,有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包括万亿次机群(联想深腾1800)和超级计算服务器,在研究项目、办公条件、仪器设备和后勤管理等方面,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 

  数学院一直探索着形式多样和富有成效的研究生思想素质教育。制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例,在已有的学生会、研究生党总支的基础上,成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及教导员制度,设立专职政治辅导员,使研究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有了组织保证。学生会、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其中最有特色并深受欢迎的思源纵横大师讲坛系列讲座,讲座以开阔眼界、陶冶素质为宗旨,邀请国内著名数学家以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向研究生们弘扬科学精神,介绍世界科学前沿,传授思想方法,吴文俊院士、杨乐院士、王元院士、严加安院士、张恭庆院士等先后应邀作过报告,精彩的讲演还吸引了周边研究所、高校的学生,场场报告座无虚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抓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团队意识、身心素质教育为重点,以不断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交流与合作 

  数学院继承和发扬开放、流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国门开拓视野,开展了博士后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数学院积极争取国家公派留学、中科院国际合作培养计划的资助,并自筹专项经费,特设数学院优秀人才留学项目,每年选拔最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或高年级研究生前往国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师从一流的导师从事重大科学问题的合作研究。 

  为充分发挥海外知名学者团队的优势,设立了国内外联合培养计划,与欧美日等多所著名大学签署了互派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每年有30余名学生在海外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时间为半年、一年至三年不等;有60余名学生出国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近几年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约20人,其中7人完成学业获博士学位;同时还接受一些从欧美著名大学的研究生到数学院开展合作研究。 

  5、科教融合教育创新 

  数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多改革措施及实践受到科学院的充分肯定并推广,2006年数学院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全院办学、所系结合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获院所结合研究生教育改革之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12月,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科学学院成立联合研究生部,建立了统一培养平台,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数学院实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创办华罗庚班,探索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办学、数学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数学学科本科生培养计划。随后与山东大学(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分别开设了各具特色华罗庚班。华罗庚班采取独树一帜的“3+1”培养模式,提高了华罗庚班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更加明显提高了高中生报考华罗庚班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华罗庚班的招生质量明显高于同年级的平均水平。同时,华罗庚班也为数学院输送了高水平研究生,以逐步实现本硕博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流科学家和其他领域的杰出人才。2012年教育部、科学院实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倡导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华罗庚班模式成为国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之首创,其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得到中科院及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发挥引领作用,并大力推广为英才班计划珠峰计划  

  6、本科生培养 

  2014年中国科学院实行科教融合的本科生教育,由数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集成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院的综合优势,以学术的卓越支持科教融合,建设一流数学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招收数学学科首届本科生30人,是国科大最早招收本科生的学科之一。 

  数学科教融合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培养体制机制、教育管理平台;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组建教研室、开设课程;组建岗位教授师资队伍、配备助教;建立一支科教融合的高水平的本科生师资队伍。作为数学本科生培养实验基地,开展中学生科技实践营活动,组织中学生参观数学展室、图书馆和华罗庚展室等,组织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等科创实践活动。2018年以席南华院士为负责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电子政务平台   |   科技网邮箱   |   ARP系统   |   会议服务平台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